查看原文
其他

法华经讲记 97:法身靠理观成就,应身是靠事修,先把理观事修分清楚

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 法华经 97 

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-70(未完)

妙法莲华经讲记 97

净界法师主讲

合掌,妙法莲华经,诸位法师慈悲,诸位菩萨,阿弥陀佛!

请大家打开讲义,第二百二十六面。我们看已二的“明通经利益”。

那么《法华经》的特色,是佛陀引导我们生死凡夫,怎么能够快速的直接的趋向佛道,它的整个核心思想就是,你要能够掌控权法跟实法之间的相互关系,什么叫权法呢?权法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事修法门,那么事修法门它的特点是向外修学的,比方说我们今天修学布施,那么这个布施的法是怎么来的?它是透过我们一种布施的身口意的造作,这个法来熏习我们内心,或者说来改变我们内心的悭贪。比方说我们持戒,那么佛陀会把持戒,会定一个规矩,就什么是持戒,什么是不杀生,什么是不偷盗等等,那么我们透过戒法的熏习,也是来改变我们内心。所以事修法的缺点,因为它是外来的,所以它对我们内心的改变,变成一种单向的调伏,你布施,它对治的悭贪,你持戒对治的是你心中的恶法。

那么这样子对我们来说有什么问题呢?变成治标不治本,因为我们根本的问题不是烦恼,而是一种颠倒想。那么颠倒想,它是我们...可能是我们的前面的十生,或者一百生,或者你过去的五百生,这种环境的熏习所造成的,就是我们看到事情会去追求,会去掌控,然后再产生烦恼的,所以烦恼是颠倒想的一种副产品,所以我们如果完全,你说你一辈子都没学《法华经》,你完全做事修,那我跟你讲,你今生的成就就非常有限了,因为你的问题太严重,而你给你吃的药太少,我们只能做,内心的颠倒想所创造无量的烦恼当中,你只能够个别的对治少分的烦恼,因为为什么呢?因为这个法是外来的。所以佛陀说这个事修法门,就是斩草不除根,春风吹又生。你没有从你内心的这个颠倒想,这种攀缘心下手。

那么《法华经》讲到,第二个就是所谓的实法,实法就是理观的智慧了,就是说修行你重点不是去外面先追求一个东西,这是一个助缘,你要找到你的亲因缘,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,首先你要先调整思想,而不是去调伏烦恼,因为这是枝末的问题。那么改变思想,佛陀的智慧很简单,就是一心三观,就是你现在先不要管你修什么法门,你也不管你的烦恼有多重,你也先不要管你业障有多深,这个都是后面的枝末问题,首先你要知道,什么是佛陀的知见。

那么你空假中,观你内心的时候,第一个,观你的一念心性当体即空,这个是很重要的。就你要对空的了解,什么是空,空性的智慧叫做离相清净,注意,离相,不是灭相清净,就是说空,它当然不是空掉外境,你空掉外境没有用,它跟你没有关系的,你的问题是你内部的问题,空掉你的妄想,但是你不能空掉的作用,这很重要,这种分寸是很重要的。你如果空得彻底了,灭相取空了,那你就是阿罗汉了,你把心性的功德给灭了,那你这样也太极端了,所以这个空性是一个非常高超的智慧,空掉攀缘心,但是保留心性的作用

所以你空性一旦修错了,那你就可能进入到灭色取空了,就是阿罗汉的涅槃寂静去了,所以当体即空就是,首先你要知道你到底想空掉什么,你要保留什么。空掉我们无始劫来,在生命经验当中累积的这些颠倒的影像,就是….禅宗说得好,恢复你的本来面目,你还记得吗?你从什么地方来?在你没有真正启动轮回之前,你是什么相貌,就是把生命回归到原始点,你从什么地方来,你说我从前生而来,然后呢?你前生怎么来的,你是再前生而来,然后你一直观进去,观一切法空、无我无我所,这个时候你回归到最初的,觅之了不可得,就是你还没有轮回之前你是怎么回事?答案很简单,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。

其实我们现在所谓的思想,其实不是你原来的面目,那是你的生命的经验,轮回造成的一种影像,就是你过去可能生活在某一种环境,所以造成了一个思考模式,慢慢的多生多劫的生命经验,就形成你的个性、你的思想其实这不是你的本来面目。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找到你的生命的原始点,这是很关键的一个思想,而这个找得到找不到,也牵涉到你一个修行的成败的速度的快慢。所以你要内观,就是说我们要勇敢的面对自己,就是你告诉自己,你从什么地方来?那么找到你的离相清净心以后,就是当体即空,这个功课就及格了

第二个当体即假。清净心它不像虚空,是一个没有作用的一个顽空,它是有作用的。它怎么作用呢?它法尔具足十法界的染净诸法,就是那个明了的心性当中,它本身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你说,欸,为什么具足?这个你不能问这个问题,你就相信就好。就是我一念清净心,本来就具足,这个法尔就是说,它不是因缘生的,它本来就是这样子,而且也没有任何理由,你只能相信。就是在一念的清净的明了心性当中,你具足十法界的染净诸法,也就是,从我们的本来面目来说,我们可能成佛,因为我们有佛法界的因种,我们也可能堕三恶道,我们也可能变成阿罗汉、菩萨等等。所以既然我们有十法界的可能,那你当然,你如果有选择的话,你一定会发菩提愿,我一定要成佛。所以我们发起菩提愿,来带动我们成佛的种子,使令它生起现行。

好了,那么你这样子经常观了以后,你就会慢慢把这个你表层的颠倒妄想给淡化掉,你的内心怎么样?把心带回家。你已经不是一个过去的流浪汉了,你是一个有家的人了,你以什么为住呢?你可以勇敢的说出来,我以清净心为住,以菩提愿为住,恭喜你,你找到了成佛的正因了。你跟十方诸佛住在同一个家里面了。虽然从因缘来说我们如此的卑劣,佛陀如此的庄严,但是那个是时间的问题,因缘是时间的问题,重要是你能够找到自他不二,你找到十方诸佛跟你的共同点,这是非常关键的。就是我们讲,成佛的初心。这个时候你有资格说,你走上了成佛之道了,说你这个人上路了。你在《法华经》的修学当中,找到佛陀的知见,你已经这个车子不是在市区打转了,你怎么样?走上了高速公路,成佛对你来说是迟早的问题了。

所以这个理观这个实法是最关键了。就你一个人,你今生当中有没有成就,我讲实在话,一个人到了五十岁以后你就知道,可能我讲这句话,年轻人会不服气了,你到五十岁你觉得你今生修行大势已定,你就这样子了。因为你的精神体力有限,你该冲的,在年轻的时候该努力的都做过了,到五十岁你就要开始思考,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这不是精进的问题了,而是你的方向有没有正确。所以它的意思就是说,成佛之道是由内而外,就是你要先改变你的知见,然后你才能够生起修行,这样子才叫做妙法。就是整个《法华经》的思想,就前面这两个字,叫做妙法。如果你今天没有找到你的家,你只是从外面送进去很多的法,那你这个修行就像蕅益大师说的,如隔日疟,说你有疟疾,但是你这个药吃得不是治本的,就是暂时止痛的,那么这个隔日疟就是有时候发作,有时候没发作,有时候没发作,有时候发作。

所以你如果说没有修《法华经》的人,你会发觉这个修行你很有挫折感,有时候打完佛七的时候正念清楚,然后娑婆世界再稍微晃荡几下,又是烦恼粗重,因为你一直事修,你就是用单一的法去压制你单一的烦恼,但是我提醒你,你压不过它的。因为它在你修行之前,它就在你的内心世界了,如果按资格,它是比你强大,你如果不回归到生命的原始点,你就落在修行的弱势,因为我们大部分都打妄想,所以你今天不修理观,你就很难改变自己了,很难改变了。你没办法改变了。你不可能用短短的你的几十年的修学,去改变你无量劫所累积的思想、个性、自我意识,这不可能的。你根本不可能挑战它的。

但是如果你正确透过佛陀的方法,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那就不一样了。那它变成怎么样?它变成如梦如幻,它变成是没有根,叫达妄本空,它是没有根本的,而变成怎么样?你这个时候变成化被动为主动了。你站在本来面目的角度面对妄想,你从今以后,你的修行完全在你的掌控当中,你只要做一件事情,不随妄转就好了。因为它跟你本来就是,它本来就是生死轮回留下来的产物,跟你没有关系的,那是一个因缘所生法,所以整个《法华经》的思想,就是理观带动事修,而事修又帮助理观。

当然我们这样讲并不表示说事修不重要,那你这样也执理废事了,就是我们该持戒持戒,该布施布施,该拜忏拜忏,该念佛念佛,但是你的心态,你用什么心在念佛,你用什么心在布施,那个能念的心不可思议,那种自性功德力要把它表现出来,那么这样子你的修学跟一般人不一样。一般人修学只有一个力量,叫法力不可思议,而你老人家叫做能念的心不可思议,所念的佛不可思议。你用两种力量来修学,就是你今天,你用你的摩尼宝珠来做贸易,跟因缘法互动,跟一个穷子,他今天是在外面完全靠自己的体力去打工,那就不一样了,要套一句蕅益大师说的,那叫日劫相倍。你修一天刚好是他要修一劫,所以成佛之道它不是体力活,它完全是智慧的引导,就是你今天站在什么角度,你站在什么角度来面对,你自己无始劫来留下的颠倒妄想,你承认它是真实的,那你就很难修行了,你安住清净心来看它,你确定经是虚妄的,那它就不是你对手了,这道理就是这么简单。你要是迷真起妄,那就全部是妄,你要反妄归真,那什么都是真。所以在这个地方的核心思想,就是理观带动事修

那么这一品当中,《提婆达多品》,佛陀为了证明理观、事修是缺一不可,所以佛陀引用了两个实际的例子,第一个就是一个大国王,这个大国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因地,那么这个大国王他为了追求无上菩提,放弃了王位,向仙人修学《法华经》,然后在提婆达多逆缘刺激之下,精进修学六度而成佛,所以蕅益大师说,释迦牟尼佛的因地这一块,强调事修的精进,以事修的方式成佛,这是第一个。那么龙女的转身成佛,就瞬间,一转身变成男身,然后在南方世界无垢世界成佛,它强调的是理观的成佛。那么这两个是各有特色,但是这两个其实是缺一不可的,佛陀只是在表显事修理观缺一不可,所以,前面的释迦牟尼佛的因地成佛,强调事修的精进,而龙女的成佛是理观的相应,就一念的相应。好,我们把这个基本概念,理观、事修弄清楚,我们就可以往下看。

好,我们看经文。已二的“明通经利益”。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赞叹文殊菩萨在龙宫弘扬《法华经》所成就的利益,那么它对众生有什么利益呢?这个地方有九段的说明。看第一段的“智积偈赞”,看经文。

尔时,智积菩萨以偈赞曰:
大智德勇健,化度无量众
今此诸大会,及我皆已见
演畅实相义,开阐一乘法
广导诸众生,令速成菩提

尔时,这个尔时是什么时候?就是文殊菩萨率领无数这些,坐宝莲花的菩萨,从海涌出,住在虚空,这个时候。那么住在虚空就很多的大菩萨,这个时候智积菩萨看到这种庄严相,就用偈颂赞叹说,大智德勇健,化度无量众,这一段是赞叹文殊菩萨,说具足大智慧、大福德,勇猛精进的文殊菩萨,你老人家依止前面的智德勇三种功德,来化度无量的众生,使令我们,今此诸大会,这个与会的大众都能够见到,这些坐宝莲花在虚空坐的这些菩萨,这个菩萨我们前面说过,有权位的菩萨跟声闻大众,那么权位菩萨当然修六度,声闻大众修四谛,但是他们会权入实以后,都是走上一佛乘。那么他们在一佛乘以后,当然就在空中住,形成一种庄严相,就赞叹。

那么这些所谓的三乘的权教之人,经过文殊菩萨演畅实相义,开阐一乘法。按照《法华经》的思想,除非你能够会归到一心真如,修即空即假即中发起清净心菩提愿以外,你所个把的法门都叫事修。事修可以让你成就安乐道,可以让你解脱道,但是你跟菩提道无缘。因为你没有找到正因。所以《法华经》它能够演畅实相义,讲到中道的实相,开阐一佛乘,一佛乘就是权实不二,所以依止《法华经》,广泛的引导三乘的行者,令速成菩提。

所以这一段的赞叹,当然核心思想在最后这句话,广导诸众生,令速成菩提,会权入实。就是成佛的关键点其实就是你要能够,内心先跟一心真如的清净心菩提愿相应,这样子,你不管修什么法门,你今天可能只有布施、持戒,也只有念佛,虽然你是修三个法门,但是因为你的根本是清净心菩提愿,所以你还是走上成佛之道。你跟佛陀走了一个同样的道路。当然你的资粮力比较弱,但是不能否定,你是真实的佛子。所以这个成佛的关键,不在于事修,在理观,所以这个智积菩萨赞叹文殊菩萨,善能教化这些龙宫的众生。

我们看庚二的“智积提问”。他提了一个问题,看经文。

文殊师利言: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。
智积问文殊师利言:此经甚深微妙,诸经中宝,世所希有,颇有众生,勤加精进,修行此经,速得佛不。

那么智积菩萨用偈赞叹以后,文殊菩萨就自己出来表态了,他说我在大海当中,我主要的是讲《法华经》,讲一佛乘的思想,中道实相思想,那么这个时候智积菩萨就起疑问了,他就问文殊师利菩萨说,“此经甚深微妙,诸经中宝,世所希有”,说《法华经》的思想,它是由内而外的,称性起修的,这是一个很高深的法门,你要能够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,然后才能够带动你的事修的,那么这是诸经中宝,这个宝就像摩尼宝珠,能够统摄你一切的善法,趋向佛道,这是世所希有,这希有难得的妙法,这第一个问题。第二个,颇有众生勤加精进,修行此经,速得佛不。那么颇,就是难道真的有众生,依止《法华经》的一佛乘妙法的修学,而快速成佛吗?

这个智积菩萨他这一个问其实是有两段,第一段是赞叹,第二段他是质疑,他是赞叹《法华经》如此的甚深微妙世所希有,第二个,龙宫,什么叫龙宫?这地方就是龙类住的众生,龙类是什么?是畜生道。畜生道,如果从因缘角度来看,它是一个业障深重的众生,那个是三恶道众生,那么智积菩萨说,你这个三恶道的众生,你有办法修这个微妙的法门成佛吗?即使《法华经》如此的甚深微妙,世所希有,而你作为一个畜生道的龙类,你就算听了《法华经》,你真的能够快速成佛吗?就提出这么一个疑问。我们看文殊菩萨怎么回答。

好,我们看庚三“文殊回答”。看经文。

文殊师利言:有娑竭罗龙王女,年始八岁,智慧利根,善知众生诸根行业,得陀罗尼,诸佛所说甚深秘藏,悉能受持,深入禅定,了达诸法,于刹那顷,发菩提心,得不退转,辩才无碍,慈念众生,犹如赤子,功德具足,心念口演,微妙广大,慈悲仁让,志意和雅,能到菩提。

文殊师利菩萨就举出一个。他自己亲自教授的一个弟子,成佛的一个过程,他说娑竭罗龙王女,就这个龙女,她只有八岁,文殊菩萨意思就是说,成佛跟他外表的业障不业障没有关系,跟你烦恼有没有重也没有关系。因为这个都是可以改变的,重点是你能不能掌握清净的传承,就是你是不是一个正确的方法,能够直观你的内心深度的清净心菩提愿,这是核心。说,我这个人业障很重,烦恼也很重,我没办法修《法华经》,你讲的是外行话,生死的东西是不可破坏的,我们只听过光明破坏黑暗,没有看过黑暗去破坏光明,因为你没有去观照,所以你才业障深重,才烦恼粗重,所以真正的《法华经》它根本不怕你业障重,它也不怕你烦恼深。我们往下看。

这个人,她是一个畜生道,龙女嘛。而且她只有八岁,但是她透过《法华经》的内观以后,我们看她产生什么效果?智慧利根,善知众生诸根行业。蕅益大师说,这个是她的权法的智慧,她能够掌握这种善巧方便,知道众生的根机,权法就是事修,事修一定要合乎你的根机,就是说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,我们的生命是由过去,无量无量的过去变成今生,当然你也不能完全否定过去,你就说,那我一念心本来面目是清净,那我完全否定我的个性,也不对,事修要契机,理观要契理,契理的时候,那是超越因缘,但是你事修,你说我这个人喜欢拜佛,那你就拜佛吧;我这个人不喜欢拜佛,我喜欢打坐,那你就打坐。所以这个权法就是善知众生诸根行业,首先你要知道你的兴趣、根机,你的兴趣在哪里,这个是权法。

第二个最重要了,实法。得陀罗尼,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。这个陀罗尼就是总持,其实只有你能够内观真如,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,才有资格讲总持,对所有的行门都有一个总相的加持,那么这个是实法了,透过权实二法,这是讲到大乘的圆慧,蕅益大师说,这是圆满的智慧,权实不二,这以下讲到大乘的圆定,深入禅定,了达诸法,你能够,就智慧你当然,你要从名字位到观行位,到相似位,从相似位要进入见道位,所谓的分证即佛,那禅定就很重要了。从外凡到内凡,然后进入到见道位,就要有禅定的加持。

那么你有透过全面的观慧,加上禅定以后,“于刹那顷,发菩提心”,这句话是非常关键了,诸位,理观的核心思想就是“于刹那顷发菩提心”,理观的智慧,我们刚开始是从闻思嘛,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所以生起清净心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而发菩提愿,所以我们这里观照是怎么样?由语言文字建立起来的叫名字即佛,不过没关系,慢慢慢慢进步以后,到观行即佛,你的文字相慢慢少了,观行力增加了,到了相似即佛,最后从大乘的加行位,突然间一念的相应,那只是一瞬间而已,就是突然间,你在寂静中突然间在观你的内心的时候,于刹那顷,这个刹那顷就是怎么样?因为刹那无生,所以发起刹那的菩提心。

而这个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呢?蕅益大师说是圆教的初住,圆教初住就是破无明证法身了,他是住于真如了,说是你这个人证得初地以后,破无明以后,就是我们刚开始修行,当然清净心、菩提愿这是分开修,我们凡夫一般来说,智增上菩萨会重视清净心,就是先离相,菩提愿可能是兼带,所以凡夫修清净心菩提愿,他会有所偏重,但是你成就一刹那相应的时候,破无明的时候,你这两个清净心、菩提愿是合在一起了,清净心一定有菩提愿,菩提愿也一定有清净心。这两个就不可切割了。你成就法身以后,这两个是同时出现了。所以叫做发菩提心。这个发的是什么?胜义菩提心,是来自于真如本性所发出的,上求佛道的心,这是坚固不可破坏。

那么到此为止整个成佛的因圆满,后面就带动他的果地了。那么果地有七种功德,就成就这个初发心住的菩萨,他有七种功德,第一个得不退转,我们凡夫修学就是进进退退,那么他有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三种不退。第二个辩才无碍。你有这四无碍智。第三个慈念众生犹如赤子。这个同体大悲,这种慈悲心不是说我们在修的时候,思惟如母有情,这个都不用思惟,他任运的从内心的清净心、菩提愿,任运生起同体大悲,功德具足,具足六度的功德。而且第五个心念口演,微妙广大,你就能够很任运的去演说一佛乘的妙法,你这个人只要懂这个道理,你就会讲出来,当然你要没有学古德的东西,可能讲话没有古德那么美好的这种文句,但是你看六祖大师他也没读什么经典,他讲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,当然读书人会觉得说,这句话这个词儿用的有点粗,他是他的意思,跟修多罗、跟大乘经典是一样的。就是说你懂这个道理以后,你一定讲得出来,你说我讲不出来,你讲不出来表示你没有真懂,就是表达上,文字上可能会有点粗糙,但是你一定可以把什么叫做一佛乘的实法,你定可以讲出来。

慈悲仁让,志意和雅,你能够有慈悲的仁厚谦让之心,而且意志坚定,最终能至菩提。当然初地菩萨,那你就所证与佛无异同,那你这个初地菩萨能够现一百个分身了,所以这个地方,当然这个龙女,她的成佛强调的是于刹那顷发菩提心,这个地方就跟前面的释迦牟尼佛的因地不一样,释迦牟尼因地是怎么样?多生多劫的勤苦才成佛,这个地方的理观成佛是,于刹那顷发菩提心,这个就不太一样了。那么当然这个地方就引起了智积菩萨的疑问。我们看第四段的“容易清楚”。

看庚四的“智积疑问”,看经文。

智积菩萨言: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,积功累德,求菩提道,未曾止息,观三千大千世界,乃至无有如芥子许,非是菩萨舍身命处,为众生故,然后乃得成菩提道,不信此女于须臾顷,便成正觉。

那么智积菩萨听到文殊师利菩萨举这个龙女成佛的例子,他当然是示现了,智积菩萨本来就是法身菩萨,他也知道理观事修的差别,但是他替众生问,他的疑问呢,蕅益大师说的,他是以别教法来问难这个圆教的理观,以别教法。他说,我见释迦如来,这是前面的释迦牟尼佛自己讲的,他的因地做一个国王,他做国王,他不但放弃了王位,到山中修《法华经》,然后生生世世,可以说是历劫的难行苦行,然后积功累德,追求菩提,未曾止息。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他自己回想,他观察整个三千大千世界,乃至没有如芥子许这么少的地方,不是我因地舍身命的地方,所以这个行菩萨道他不是只有理观,这是法身以后要成就应身佛,诸位,应身佛才是真正的精彩的时候。我们在成就法身的时候,你可以,当然你也可以说,欸,我是智增上菩萨,我先成就法身,所以你可以怎么样?暂时不修菩萨道,但是你菩提愿是在的,你是先发愿,我先成就法身以后再去度众生,这是可以的。但是你成就法身以后,那就没有所谓的关门静修这件事情了

那么这个时候你开始怎么样?发愿要成就你的成熟众生庄严净土,那怎么成熟众生呢?是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块土地,都是你舍身命的地方,为什么?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。所以我们在凡夫成就般若道的时候,是把自利放在前面,但是你成就般若道进入方便道的时候,你是把众生放前面了。为众生故,然后乃得成无上菩提。所以他以这种因缘的事修,这么广大的时空的修学,他不相信龙女能够于刹那顷发菩提心,而成就佛道,便成正觉,他不相信。

这个地方是说,释迦牟尼佛的示现是强调事修的重要,当然你要讲事修,那就是生生世世的勤苦的修学,但是龙女的成佛强调理观的相应,因为真如本性本来就是你本具的。我再讲一次,诸位,你的清净心它不是修来的,所以他花了时间,就是说你什么时候能够承当,它随时准备跟你相应,因为它就是你衣服里面的摩尼宝珠,你把它拿出来有那么困难吗?对不对?就是说你里面的摩尼宝珠,把它拿出来是比较快的,但是你去工作,去努力的去创造你的佛身净土,这个当然因缘修就时间比较长了,但这两个是不互相妨碍的,所以智积菩萨等于是以事修来问难理观,当然他是示现的,他是为众生来理解理观事修的差别。

好我们看庚五的“龙女释疑”,看经文。
言论未讫,时龙王女忽现于前,头面礼敬,却住一百,以偈赞曰:
深达罪福相,遍照于十方
微妙净法身,具相三十二
以八十种好,用庄严法身
天人所戴仰,龙神咸恭敬
一切众生类,无不宗奉者
又闻成菩提,唯佛当证知
我阐大乘教,度脱苦众生

那么正当这个智积菩萨质疑,龙女成佛为什么这么快速的时候,言论未讫,这句话还没讲完,智积菩萨话还没有说完,龙女突然间现在前面,那么就向两位佛陀,释迦牟尼佛跟多宝佛顶礼,然后就站在一面。站在一面就以偈赞曰,这个地方是怎么,赞美佛德,赞叹佛陀的三身的功德,他怎么说呢?“深达罪福相,遍照于十方,微妙净法身”,赞叹佛陀法身的功德,当然诸位,法身是怎么成就?当然靠理观,应身是什么,应身当然是靠事修,你要成就法身,那是理观的智慧,但是你要成就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万德庄严的佛陀的应身,那就要历劫勤苦的修学了。

那么法身的理观是怎么回事呢?深达罪福相,遍照于十方。我们一个没有修理观的人,就是从因缘的角度来看生命,因缘的角度来看生命有什么缺点呢?就是二元对立,你会发觉说,我怎么有时候觉得我业障深重,但是我如果好好的修行,我又觉得我这个人具足很多的善法,所以你没有修理观,就表示你这个人不安住,不安住的情况你就怎么样?你随顺你的修行,你时候进步,有时候退步,因为我们生命本来就是,它是一个曲线,一个抛物线,它不可能,你没有本事做成这样子(手划直线),你除非是法身菩萨,或者你真正安住清净心,你能够真的达到平常心。所以我们一般人的修行都是这样子的,就是善恶的法里面产生纠结,因为你以外攀缘,但是如果你能够理观到,回光返照你一念清净心的时候,观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,观达罪业也好,福相也好,其实当你的内心回到原始点的时候,是业性本空,就是其实你本来没有善法,你也不是恶法,所以儒家思想它有两派,它说人性本善,有时候说人性本恶。其实佛法的意思,我们的本性不是善也不是恶,如果你本性是善,你怎么造恶呢?如果你本性是恶,那你怎么可能成佛呢?我本质是恶,那你怎么修?你顶多就是伪装自己,调伏自己而已。

那么佛法认为,我们的本性也不是善也不是恶,叫做离相清净,它什么都不是,所以即空就直接观到我们一念的清净本性,就观察罪不可得,福不可得,这即空。即假呢,即假就观察我们的性具,但是我们一念清净心本来具足善恶,就是你用身口意的恶法,去熏习你一念清净心,它自己会显罪恶的相状;你用布施持戒的善法去熏习你清净心,它会显现安乐的相状。所以你能够观你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,表示你深入的通达罪福的真实相,就是你本来不是善恶,但是你也可能变成善恶,就是这样子,就这样解释。

那么这样子表示什么呢?微妙净法身,佛陀能够在安住清净心发起菩提愿,成就清净法身,所以法身是怎么样?是理观所成。跟你有没有跟众生互动没有关系,严格来说跟你有没有福报也没有关系,跟你有没有烦恼有没有业障也没有关系,理论上是这样。但是你要成就应化身,那就不是这么回事了,具相三十二,以八十种好,用庄严法身,但是你今天希望你能够在一念法身当中,你终于有一天能够怎么样?现出佛身,而且有你的清净的国土,有你教化的眷属,那就是事修了。你才有办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来庄严你的法身。这两个是赞叹佛陀的三身的功德。

第二个我们看“九界皈依”。“天人所戴仰,龙神咸恭敬,一切众生类,无不守奉者”。具足三身的佛陀,是九法界众生,天人龙神等,一切众生所恭敬皈依的所缘境,这个是赞叹九界皈依。第三个就是龙女就请佛为证,她说,“又闻成菩提,唯佛当证知,我阐大乘教,度脱苦众生”。我虽然是一个八岁的畜生道的女众,但是我跟文殊菩萨所学习的妙法当中,知道成就无上菩提必须佛陀来印证,以心印心,就是佛陀,您老人家作证,你的清净心跟我的清净心,是不是完全一致,请佛印证。那么我依止清净心菩提愿,我在未来世当中,我也会即将示现应化身,转大法轮度脱众生。那么龙女请佛印证,佛陀默然印可。佛陀经常是这样,佛陀不讲话,就是承认你是成就法身佛了。

所以蕅益大师在这一段里面,他提出两个重点,他第一个先讲到理事的差别,就是你在修行,先把理观事修分清楚,你不含糊笼统,理观它的所缘境是真如,它是向内的,内观真如,那么真如是一个性德,你不用去增加它,你也不用减少它,你只要知道有这件事情就好。就是观而已,真如不能修,它本来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,你不会因为你修它而增加,你也不会因为你懈怠而改变,所以它可贵的地方就在这,它不生灭心,这一点对我们临命终是至关重要,我们临命终就是不能靠修行,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,是生命最糟的状态,你不可能躺在床上起来拜佛,说我平常都是靠拜佛保持正念,你有本事站起来拜佛看看,所以临命终的时候,修德其实力量薄弱了,就是靠性德,就是你必须靠一个,你状态再怎么糟糕它永远是清净的,就是你在临命终的时候,你业障现前,你身体插满了管子,你的眷属在旁边哭泣,你可以说是内忧外患,心思散乱,这个时候你菩萨云何应住?你依什么住?

说我靠佛号,也可以,但是你完全靠佛号,佛号是外来的东西,如果你内心没有东西跟它接应,这个力量薄弱,所以在临终的时候让你可靠,就是说,诸位,有一个摩尼宝珠,它永远在那个地方等着你,它呢,在凡不减在圣不增,它也绝对不会因为你的身心的错乱,而变成不清净的,就是这个理观的智慧。所以理观是怎么样?它强调离一切相,这你要弄清楚。理观是超越因缘所生法,什么叫离一切相?我简单说一下。它跟你有没有修行,跟你烦恼重不重,跟你业障重不重,完全没有关系,这才可贵嘛。这样才可以安住,这是理观。

第二个事修,事修强调即一切法,你有修行你就有功德,你造罪就有过失,这就是事修。那就是因缘所生法了,讲修德。所以蕅益大师说,你这个修行人先把理观事修分清楚。一个是内观,一个是外修。一个内,就是一个摩尼宝珠,你再怎么穷,摩尼宝珠还是这样子。但是事修就是说,你要不修,有摩尼宝珠也没有用。摩尼宝珠你不能当饭吃,你要拿出来贸易,你才有办法用摩尼宝珠,去换取你的面包饮食,所以这个靠修德。所以理观是离一切相,事修即一切法。这是先把理事分清楚了,理事的差别。

第二个,你再把理观事修怎么样?合起来,就是理观不离事修,事修不离理观,所谓称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所以理事是相辅相成、互含互摄,缺一不可。真正《法华经》的一佛乘思想启动,你纯粹是理观也不行,纯粹是事修更不行,就是说你有一个摩尼宝珠,然后你还要精进的去做贸易,把摩尼宝珠换取你的衣食,换取你的房子,换取你的各种的资具。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,蕅益大师他的意思就是说,理观不能碍事修,事修不能碍理观。

好,你这个道理懂了,你就知道智积菩萨的问题在哪里,智积菩萨就是说,强调释迦牟尼佛因地的事修成佛,其实释迦牟尼佛的成佛,诸位,你现在我问你一个问题就好了,他历劫的勤苦修学成就应身佛,他哪是事修?你认为这个事修没有理观做得到吗?不可能嘛。我给你不要说三大阿僧祇劫,我给你一百阿僧祇劫,你整天修菩萨道,如果你没有理观你也成不了佛,所以当一个法身菩萨强调事修的时候,他背后一定有理观,只是他不谈而已,就是释迦牟尼佛不可能没有理观,龙女也不可能没有事修,只是蕅益大师说,各自表法,佛陀为了激励我们在这逆境中成长,所以用释迦牟尼佛做榜样,强调事修精进突破障碍。释迦牟尼佛为了表达,我们修行不会因为你烦恼重,也不会因为你是一个畜生,你是一个女众而障碍,所以龙女用理观来表示,这个理观里面一定有事修,只是蕅益大师说各自表法而已。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整个修学,表示事修的圆满,那么龙女的这个业报身,她一念的回光返照,一念的相应,成就圆教初住,强调理观的圆满,它各自表法而已了。所以这个理事是圆融的。

那么重点是龙女这样讲的时候,希望佛陀证明,佛陀默然,那表示佛陀认可了。这是第一段的问难。就是所谓的智积菩萨的问难。我们先休息一下,再看舍利弗尊者的问难。好。
编者注:文字是对照视频字幕录入的,若有错别字敬请留言告知,感恩!

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-70(未完)

法华经讲记 71:你要让自己先成就安稳,然后再跟无上菩提对接

法华经讲记 72:菩萨因地发的愿越复杂越困难,他要成佛的时间就拖得越长

法华经讲记 73:你什么都讲清净心,你不会精进的。

法华经讲记 74:你不跟三宝结缘,没有招感佛陀出世,后果就是变邪见

法华经讲记 75:很多人用生命经验取代智慧的观照,这是不对的

法华经讲记 76: 十二因缘我们能够做的只有爱、取、有这三支,其他的全部认命

法华经讲记 77:你要想尽办法跟十方诸佛菩萨结缘;想办法跟佛陀相遇

法华经讲记 78:没有净土宗的话,绝大部分人退大取小

法华经讲记 79: 学法华经以后,你的因缘会得到十方诸佛一种特别的护念

法华经讲记 80:你在初地之前的因缘果报都不能受用,因为这些因果都带业

法华经讲记 81:你离不开三界火宅,不要说行菩萨道,你自身难保

法华经讲记 82:一个人最难的就是面对自己,你自己永远不可能破恶

法华经讲记 83: 初地前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:长养圣胎,你没有资格讲历事练心

法华经讲记 84:你听完《法华经》不是把宝珠放在衣服,你要拿来贸易

法华经讲记 85:如果你帮助众生去做义工还想着人天果报,那你就完了

法华经讲记 86:若没有正见越精进越糟糕, 一旦堕入魔道以后便失菩提种

法华经讲记 87:听完《法华经》,你每一天诵一品,你就是五种法师了

法华经讲记 88:末法时代想要受益,你不管别人怎样,自己先修皈依保持恭敬心

法华经讲记 89:到了十年以后就不是拼你的精进了,看你的心理素质了

法华经讲记 90:你没有看完所有经典之前,你最好是保守一点, 把嘴巴闭起来

法华经讲记 91:你只要不内观就跟成佛之道完全没有关系了,不管你修什么法门

法华经讲记 92:要改变我们的依正二报,不能先碰业力,这不是你该碰的

法华经讲记 93:你什么时候离相清净了,你就进入法身了

法华经讲记 94:你能够听懂《法华经》,就是你的大乘根机已经成熟了

法华经讲记 95:大乘佛法既然不能思惟不能表达,那就要有传承了

法华经讲记 96:中道的实相不是你自己可以无师自通的,一定要有一个老师教你的

视频目录(2019.11.03)

近期的目录链接(2019.12.20)

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(全)

慧律法师《唯识简介》全

慧律法师楞伽经(全)

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(全 )

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(全)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